豆子的品質也是一分的錢得到一分的貨
(咖啡會因為季節、產地的土質、天氣變化、水源等有所不同)
分級的目的是要讓咖啡有基準,而標準是由各產國自訂
1.類似的分級制度,各國不見得相同
2.制度不得跨國比較,各國的特色不同
3.分級是豆子品質的水準,並不是影響風味的最大因素
分級依據
第一階段海拔高度、產區、品種
第二階段豆目大小、形狀、顏色、硬度、瑕疵比率
第三階段處理法、杯測口感
肯亞
評測方式:Screening,由孔洞大小不同的金屬篩網,放入後進行篩選的工作。
評測標準:基本單位是1/64英吋,咖啡豆篩網介於8-20目(約3-8公厘)。
數字越小孔越大,最低的精品標準到14目。
E:量非常少,是自然發生的變異,發生於兩個種子在成長的過程裡合體黏住,變得超大的豆子。
AA:孔洞大約7.20公厘,這個等級的價格比較好—也是啡天然選用的咖啡豆
AB:A等級孔洞大約6.80公厘,B的大約6.20公厘,這兩個會混在一起賣,所以稱為AB(大多數的咖啡豆,會集中在這個等級)
PB:英文稱為Peaberry,臺灣多稱為小圓豆,因果實內只有一顆種子發育完成(對風味的影響沒有定論,有的人特別喜歡,因此會將PB挑出來販售)
C:孔洞大約4.8–5.6公厘,算是小顆粒的豆子
以下已稱不上精品
TT:有缺損的豆子,才會掉到這一級
T:到這個等級,通常只剩下碎屑、瑕疵豆,以及4.8公厘以下的小粒豆
MH/ML:過熟掉在地上等品質非常不好的豆子,不會拿來銷售
小知識:FAQ 的英文是 Fair Average Quality 的簡寫,意思就是平均公平品質,再杯測等級中FAQ最為常見
(肯亞的出口商、貿易商又針對 AA 與 AB 特別分級)(非官方)
衣索比亞
評測標準:是以「每300公克生豆,所能允許的瑕疵豆數量」為基準
數字越小越好
Z:0,Zero Defect,可遇不可求
G1:0-3—也是啡天然選用的咖啡豆
G2:4–12(注意!!常被充當G1銷售)
G3:13–25(注意!!常被充當G1銷售)
G4:26-45
G5:46-90
UG:排不進分級~
過去在衣索比亞G1-G2等級的咖啡必須水洗,認為水洗的品質最平均,日曬G3-G5等級(G3為日曬最高等)
但漸漸的現在又走回日曬的浪潮,日曬也能排進更前面等級
哥倫比亞
評測標準→以豆粒大小做為區分的標準,豆粒越大越好,但產區也很重要喔!
Supremo:17目—也是啡天然選用的咖啡豆
Excelso:14-16.5目
印尼
評測標準:是以總瑕疵度為基準
數字越小越好
G1:總瑕疵<11 —也是啡天然選用的咖啡豆
G2:總瑕疵12-25
G3:總瑕疵26-44
G4a:總瑕疵45-60
G4b:總瑕疵61-80
G5:總瑕疵81-150
G6:總瑕疵151-225
最特別的是黃金曼特寧
黃金曼特寧除了豆種瑕疵標準外,還經常搭配PWN(普旺尼咖啡公司Pwani Coffee Company)
普望尼是印尼當地非常出名的咖啡收購公司,主收購曼特寧咖啡,印尼最好的產區幾乎都由PWN收購
收購後再經多次的人工挑選,劃分為黃金曼特寧(上等的曼特寧),因此PWN出來的豆子大部分是精品
而PWN公司把黃金曼特寧註冊成商標,因此他不是一個等級而是一個品牌